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都可以拿钱去换取
唯有一颗纯洁善良的人心
(资料图片)
是无价之宝
我帮助孩子上学
我要有诚心
这才是我的无价之宝
夜幕降临,一个瘦小佝偻的身影又出现在杭州市拱墅区刀茅巷的小街上,戴上手套、带上钩子、推着三轮车出门拾荒,次日凌晨回家。
王坤森拾荒。主办方供图
眼前的这位老人叫王坤森,今年九十一岁。退伍前曾是一名部队军官,为了帮助失学儿童,2012年,王爷爷开始拾荒募捐,时至今日已有十一个年头。
吃过读书苦,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
1932年出生的王坤森是余杭临平人,在他5岁时,卢沟桥事变发生,王坤森正式进入了“苦难记忆”之中。
1939年,母亲因日军发动的细菌战而不幸感染去世,哥哥姐姐们相继出走……没了母亲的照顾,没有了经济收入,王坤森和父亲只好靠着捡废品,捡烟头,卷烟丝来维持生活。
王坤森旧照。主办方供图
慢慢攒了一点钱之后,父亲才想着让他去上学,那时候他已经12岁了,而他的姐姐和哥哥都没有读过书。王坤森说:“我自己到那么晚才能读书,所以我知道没有书读的苦啊。”
小学毕业时,王坤森考入了杭州七中,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实在太差,次年他就放弃了学业,正式入伍。
1978年,王坤森退伍转业,到了浙江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国防教育的老师。本以为,他会当一辈子老师,平平淡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然而报纸上的一张照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1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那张大眼睛女孩“我要上学”的照片,让王坤森心灵震撼。“这个事情对我启发很大,感触很深。”王坤森说,过去的事情在他脑海里印象很深刻,想到自己小时候没有书读,而自己的哥哥姐姐又都是文盲,对于这些孩子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事情,帮助他们上学。
背如弯弓,深夜拾荒资助寒门大学生
王坤森真正实现资助学生的愿望是在2012年,那一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常山女孩,考上了大学却因交不起学费而痛哭流涕。于是他想办法拿出5000块钱资助女孩上大学,她读几年,他就支持她几年。
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的常山女孩。主办方供图
自此,王坤森开始拾荒募捐,在午夜时分推着三轮车走出家门。“这个五分钱,这个也是五分钱。”王坤森捡起一个个废弃的易拉罐,看似很轻,但满载着失学孩子们的希望。
王坤森在深夜拾荒。吴柳静 摄
谈及捡废品的初衷,王坤森笑着说:“没一个人要我这八十几岁的老人去看门,去打扫卫生。”于是萌生了捡废品供她读书的想法,虽然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王坤森依旧会在晚上推着三轮车出门拾荒。
有人曾质疑,王坤森只在晚上捡废品是因为怕难为情。“白天拾废品的人是为了谋生的,他们比我更需要,我不能和他们抢。我反正退休了,白天有足够时间可以休息,所以晚上别人睡觉了我再出来捡。”王坤森解释道。
王坤森深夜拾荒。主办方供图
王坤森拾荒助学的善举带动了更多的人,同楼的邻居、附近的年轻人有人每个月拿钱一起助学,他都会拿个小本子,一一登记。有的人还会把家里的废品收拾好,整整齐齐地摆在王坤森家门口。晚上拾荒时,还总有人给他送西瓜、矿泉水...
附近的商家把废品整理好交给王坤森。主办方供图
有几个被王坤森感动的年轻人,到他家里去看望他,顺手塞给他几千块钱。王坤森问他们姓名、电话,他们却一个也不愿意留下,只说:“与爷爷比起来,我们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作为一名大学的退休教师,王坤森每个月的退休金有6000多元。他说,很多人可能也会想到,只要把退休金的二十分之一拿出来,就不需要又苦又累地去捡垃圾了,这是何必?
王坤森捐献拾荒所得。主办方供图
“我要去帮助人家,就要是把我自己创造的价值,贡献给别人。”王坤森解释到,退休金是党和人民给我的,我不能拿这个钱去赞助困难孩子,把退休金挪用到助学上去,不太得体。
从2012年的那晚开始,至今四千多个夜晚,他几乎从未休息。
这11年,王坤森一共资助了7名学生。2021年,老人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王坤森助学金”,目前,王坤森名下的助学金已经积累了超70万元,从2023年秋冬学期开始,每年拟计划分配约3.5万元理财资金,资助7至9个浙大本科生完成学业。
浙江大学王坤森助学基金。主办方供图
他说,“以后我还要继续资助孩子们上学,过去有7个孩子,今年又是7个,以后每年都会有7个孩子可以享受到助学金资助。”王坤森说。
善心无价,公益事业奉行一生
今年五月,王坤森的老伴因脑梗去世,他本人也已经九十一岁了,弯腰驼背得厉害,行动也很不方便。
当大家都以为王坤森会就此休息时,老伴去世后的第二天深夜,他又戴上手套,骑上了那辆陪伴他十一年的三轮车,出门捡废品了。
“她生前嘴上一直反对我捡垃圾,但十多年了,其实她一直在默默帮助我支持我。”媒体来到王坤森老人家,只见老人独自一人坐在卧室里,翻看着一本破旧的相册。王坤森说,“她29号去世的,我30号还是去捡垃圾了,帮助贫困学生是我一生的信念,我现在还没死就要一直做下去。”
今年2月,王坤森在经历了突发心脏病后,深觉继续拾荒力不从心,于是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准备将遗体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大体老师”的形式“重返”讲堂。“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是我作为党员最后的光荣。”王坤森说。
王坤森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主办方供图
生命不息、行善不止。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后,王坤森笑着说,“踏实了。”
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再加上常年熬夜拾荒,王坤森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行动也越来越吃力,继续熬夜拾荒已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
上个月,王坤森因腹泻严重和便血入院检查,手术后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康复。
王坤森在医护人民的陪伴下准备出院。浙大一院供图
即便已经为助学事业奉献出了时间、金钱和健康,但王坤森依旧觉得还不够。“出院以后我要养好病,还要继续完成我的初衷和使命。”王坤森说。
王坤森。主办方供图
人间月色寥寥,你似星光长耀
伴随着钟表的滴答声,
王坤森若有所思:
“我以前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句话,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拿钱去换来,
唯有一颗纯洁善良的人心是无价之宝。”
慈孝是中华文明的伦理起点,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即将启幕,中新浙里特别推出「2023慈孝人物(团体)」系列,勾勒中华慈孝的温暖群像。
“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团体”通过相关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推荐,经过评审委员会遴选产生,王坤森等入选。
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开幕式暨年度中华慈孝人物颁奖盛典近日在浙江杭州举行,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团体一一上台亮相,向观众们讲述其心路历程。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主办,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新闻发展中心、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浙江分公司承办,并得到《中国新闻》报、中国慈善家杂志社、民革浙江省委会、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杭州交通经济广播 FM91.8的支持。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